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体制机制,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水平,同时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体育在促进全民健康、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,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城乡体育资源分布不均、青少年体育参与度不足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有待完善等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35年,我国将建成覆盖城乡、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实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,具体目标包括:
《意见》提出,未来五年内将投入专项资金,用于新建或改造社区健身中心、智慧体育公园等设施,特别关注农村地区,计划通过“体育下乡”工程,为偏远乡村配备基础健身器材,并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,确保群众科学锻炼。
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表示:“体育设施不应只是城市的‘奢侈品’,而应成为每个公民触手可及的‘必需品’,我们将通过政策倾斜,缩小城乡体育服务差距。”
青少年体质健康是政策关注的重点。《意见》要求中小学每天至少安排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,并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将试点“体育特长班”制度,允许有潜力的学生通过体育专项测试进入优质中学或大学,打破“唯文化课”的升学壁垒。
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:“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,更是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,我们将推动更多学校与专业俱乐部合作,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化训练机会。”
为打破竞技体育“封闭式”培养模式,《意见》鼓励专业队与民间体育组织合作,例如设立“开放日”,让公众近距离接触运动员训练;支持退役运动员转型为社区教练,带动群众体育水平提升。
中国女排前队长表示半岛体育官网:“运动员的成长离不开群众支持,未来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回馈社会,让更多人爱上体育。”
政策发布后,多地已迅速行动。
体育产业研究专家认为,此次政策的最大突破在于“协同发展”理念:“过去,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常被视作两条平行线,而新政策通过资源整合,让两者相互促进——群众体育为竞技项目提供人才储备,竞技体育又反哺群众体育的热情。”
也有学者提醒,政策落地需注重可持续性:“硬件投入易,软件提升难,如何确保设施长期维护、教练队伍稳定,是下一步需要细化的方向。”
政策发布后,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亿次,不少网友留言支持:“家门口能有更多健身场所就好了!”“希望孩子以后既能学习好,也能身体棒。”也有体育爱好者建议,应进一步降低大型赛事票价,让更多普通人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。
纵观全球,体育强国如美国、德国均采取“全民体育+精英体育”双轨模式,美国通过学校体育联赛挖掘职业运动员,德国则依托社区俱乐部培养奥运选手,我国此次政策调整,正是借鉴国际经验,结合国情创新的体现。
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在发布会上强调:“体育不仅是争金夺银,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,我们希望通过政策引导,让体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,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。”